您当前所在位置是: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陕西水利博物馆】碧水丹心 把脉江河 —— 武侯镇水文站

发布时间:2021-07-30     作者:   来源:陕西水利博物馆   点击量:2397   分享到:

image.png



       欢迎小水文来到陕西水利博物馆参观。

       陕西水文馆自2019年6月28日开馆以来,得到了广大游客的特别青睐,成了水利博物馆的“打卡网红地”。为了更好地推介和宣传水文人及水文工作,2021年4月,陕西水利博物馆组织水文化专家、考古专业人员、宣教人员分三批前往陕南汉中、商洛、安康三个地区的代表性水文站进行了考察学习,考察中收集了大量水文水资源历史文化资料,也拍摄了许多纪实、自然风光类照片。


那么什么是水文?


水文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下属的一门学科,
是指自然界中水的
变化、运动等的各种现象。
现在一般指研究自然界水的
时空分布、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1.jpg

      

我们将推出

“碧水丹心 把脉江河”

水文站系列微信

第一期为大家推介

汉江干流上一个拥有91年历史的水文站

务实 创新 准确 快捷——武侯镇水文站

2.jpg


      汉江,古称汉水,在秦岭以南,巴山以北,是长江的最大支流,有天汉之美称,对应天上之银河,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地区之一。《诗经》曰“维天有汉”,可见古人对其重视程度。汉江虽为常年性河流,但其年降雨量差异却很大。而观测、研究、分析汉江上游的水情,对汉江中下游与长江的水情变化显得非常的重要,设置水文站也就十分的必要了。 

3.jpg


1940年汉江水文站点分布图


01  建立背景

       一是在江水流入平原的出口处设立水文站点,可以监测到汉江上游的水文,得到第一手水文资料。

4.jpg


汉江勉县武侯段

       二是汉惠渠的规划设计建设为民国时陕西省水利局的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武侯镇水文观测为其建设提供水文信息支撑。汉惠渠的修建与武侯镇水文站的设立,同为利国惠民的水利设施,91年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5.png

汉惠渠


02  历史沿革

       武侯镇水文站民国二十年(1931年)设立,当时称为“武侯镇雨量站”,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更名为“沔县水标站”,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更名为“武侯镇水文站”,沿用至今。当时设立主要是为修建汉惠渠工程设计积累水文资料,1941年汉惠渠建成后交由汉惠渠管理局管理,1963年由陕西省水利厅收回统一管理。

6.jpg

1938年沔县水文站流量期间曲线图


03  基本情况

       武侯镇水文站为汉江干流上游第一个控制站,是汉中设立最早的水文站之一,号称“汉江第一站”。该站辖茶店子1处国家基本水文站,大安、留旗营2处防汛专用水文站、29处雨量站。

7.jpg

缆道站房

      设站目的是收集汉江武侯镇以上流域基本水文资料,掌握其变化过程和规律,为下游防汛、工程规划设计、以及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测验项目有:水位、流量、泥沙、泥沙颗粒、降水、蒸发、水质土壤墒情等。承担向国家防总、长委、省防总及下游市县防汛部门和工程管理单位提供雨水情信息的任务,多年来为防汛指挥决策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武侯镇站以上流域有两大支流沮水河和玉带河,分别设有茶店子和铁锁关2处水文站,组成了武侯镇以上汉江流域水文测报基本站网。

8.png

沮水河

9.jpg

玉带河

      武侯镇水文站不但有监测汉江上流流域3092平方公里的雨量、水情变化的功能,而且对其下游1426公里的防汛减灾有很好的预警职责,受到国家水利部门的重视,是“国家级重要水文站”,其重要程度为“国家一级水文站”。


04  与时俱进

       武侯镇水文站自设立以来,与时俱进。在监测手段方面几经革新,设立初期,水文监测手段主要靠人工涉水监测,手工记录,用算盘计算整理数据资料,水位观测设施主要是打木桩,人工刻画水尺刻度,雨量筒人工测雨,流量测验主要采取浮标法和水文调查法,设施简陋方法单一,测次稀少。水文信息报送靠人徒步传送,时效性较差。水文监测资料、档案资料稀少且断断续续。建国后水文事业成长时期,监测手段得到极大提高,水文缆道发展迅速,流速仪测流普遍推广,水尺板规模生产,有线电话在水文信息报送中得到极大运用,计算器取代算盘,水文监测各类技术标准规范颁布实施,监测项目和监测频次显著增加。水文资料整编尝试使用计算机,但水文监测仍主要靠人力。

10.jpg

考察人员学习测量设备

       改革开放全面发展时期,一大批水文先进技术和测验方式得到应用。电动水文缆道代替人力缆道,流速仪测流与电子记录同时使用,水文资料推广,预警预报技术不断创新,预报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信息采集传输储存也由原来的人工、电话、纸质转变为自动采集、网络传输、计算机长期存储,监测频次由原来的人工观测次数变为24小时瞬时监测。截止2018年年底,水文信息自动采集率从2009年的29.6%提高到99%以上,极大地解放了人力,水文现代化发展实现跨越。

11.jpg

雷达测流仪器


05  水文站与水利工程

      武侯镇水文站在汉惠渠设立有汉惠渠武侯镇水位站,其水位自动观测,水流情况使用手机实时可见。

12.jpg

汉惠渠武侯镇自动水位站

      汉惠渠位于陕西南部汉中市勉县境内,最早于民国时期由李仪祉亲赴陕南考察,筹划了陕南汉惠渠。1935年,汉惠渠修筑的前期勘查工作在沔县展开。1938年,王慕曾先生担任勉县县长大力支持汉惠渠修筑,沔县汉惠渠大坝(也就是现在大家俗称的堰头,那个汉江拦水大坝)于1941年竣工。特别是汉惠渠建成后,灌区生产的粮食为支援抗日战争作出了很大贡献。至今仍然在造福着勉县人民,为勉县的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06  历史遗迹保护

     武侯镇水文站所处的勉县环境优越,山清水秀,风光秀丽,古迹众多,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拥有武侯祠、马超墓、古阳平关城墙、诸葛亮读书台、万寿塔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武侯镇水文站对保护勉县的历史遗迹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阳平关,又名白马城、尽口城,始建于西汉,位于今陕西省勉县武侯镇莲水村。自古就被视为“蜀之咽喉”、“汉中门户”,便有了人们“汉中最险无如阳平”的感叹。武侯镇水文站就建在古阳平关城墙的角上,由于水文工作性质的原因,水文站禁止非工作人员入内,这就间接的阻挡了大批人接触水文站范围内的城墙,从而使得这段城墙能够得以更为完好地保存下来。

13.jpg

古阳平关城墙

      武侯祠,位于陕西汉中勉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与武侯墓隔汉江遥遥相峙,建于景耀六年春。旧时武侯祠多如繁星,不胜枚举。全国尚存规模较大的武侯祠有9座,而陕西汉中勉县武侯祠是由皇帝下诏修建,比成都武侯祠早建约50年。公元263年,即诸葛亮死后第29年,刘禅下诏立祠。当时因“建之京师,又逼宗庙”,故选祠址于定军山下的武侯坪,祠靠近墓所。这是全国唯一由皇帝下诏并拨给银两修建的祠庙,因而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称。

      武侯镇因为拥有武侯祠和武侯墓而得名,水文站则因建在该镇上便命名为“武侯镇水文站”,从而被更多的人知晓在武侯镇有一个非常久远的水文站。

14.jpg

武侯祠

      万寿塔,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位于勉县城西5公里的武侯镇武侯村头沟东岸,汉惠渠流经塔基之南,北距108国道约200米,东距勉县武侯祠约一公里,古迹保护面积400平方米。塔为六边砖构空心式建筑,共十一层,为勉县旧治的标识和“旧八景”之一。

15.png

万寿塔

       1999年,时任陕西省省长的程安东检查调研武侯镇水文站时,欣然挥毫泼墨为武侯镇水文站题写:“务实、创新、准确、快捷”,这是对水文工作和水文人的肯定,更是对水文人的鞭策,现在武侯镇水文站依然把这八个字作为站训激励着一代代坚守者。武侯镇水文站在风风雨雨中走过91年,她一如往故,常年坚守在汉江岸边,不畏艰险,与江河为伴,与风雨同行,守着一片丹心,把脉江河,维护着一方安澜。


注:文章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