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淳化县坚持从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国有企事业单位优秀人员和具有农村工作经验或涉农专业特长人员中优先选派驻村干部,为全县128个行政村、2个超过100户的易地搬迁社区,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干部420名,帮助所驻村强组织、兴产业、抓治理、优服务。为了总结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表彰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先进典型,营造担当作为、干事创业良好氛围,淳化乡村振兴公众号现开设“驻村帮扶案例”专栏,定期择优编发驻村帮扶典型案例。希望各派出单位、第一书记、驻村干部认真学习借鉴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纽带”作用,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激情,切实将驻村变为“助村”,推动全县巩固脱贫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再上新台阶。
践行初心使命 助力乡村振兴 ——方里镇北沿渠村驻村第一书记崔维琪典型案例 2021年,崔维琪受西安水文中心委派,并在省中心的高度重视与关怀下,担任省中心驻淳化县方里镇北沿渠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他以”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为出发点,严格按照“建强村级战斗堡垒、落实强村富民政策、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秉承为民服务宗旨”四项职责任务要求,不断学习,把自身锻造成了“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实、服务好”的基层驻村干部,紧紧围绕省中心帮扶工作计划,在省中心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团结带领驻村工作队,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在各项工作上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二)扎实稳步开展乡村振兴规划工作 (三)紧抓产业发展不放松,确保了脱贫成果稳中有升 (四)多措并举拓展各渠道,消费帮扶再上新台阶 (五)激励鼓励奖励一起上,扶心扶志扶智不松套 (六)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三、经验启示
一、背景情况
北沿渠村位于淳化县东北部方里镇,距淳化县城28公里,北以清峪河为界,与铜川市耀州区西南处接壤。全村总土地面积12270.26亩,其中耕地面积7147.46亩,林地面积5122.8亩。全村以苹果、小麦、玉米生产为主,养殖业与特殊种植业为辅。全村由里寨、老村、沿渠、谈村四个自然村组成,共计557户,1798人。全村有建档立卡脱贫户106户356人。截止2022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14860元,已经脱贫的建档立卡户人均纯收入13440元。自2014年6月起,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按照脱贫攻坚“四个不摘”要求及中省市、水利厅帮扶工作要求,选派了驻村工作队,多措并举积极开展调研、制定计划、强化措施、争取项目、筹措资金、帮助发展种养殖产业,为全村脱贫致富夯基垒台。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升政治素养
他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和政治素养。利用农闲时节或阴雨天,通过远程教育播放、三会一课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驻村帮扶工作队、村干部和农村党员的教育和培训,切实提高了乡村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服务能力,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坚持“乡村振兴、规划先行”原则,在没有具体实例借鉴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多方收集相关资料,先后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研工作。与村“两委”会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谈,制定出了符合实际的规划,确保该村乡村振兴战略按要求、分步骤、分阶段扎实推进。
持续抓好产业发展,促进群众稳定增收。一是开展“以奖代补”,为脱贫户“奖补”资金,激发脱贫户产业发展积极性。二是举办奖励种养先进典型等措施,提高脱贫户产业发展后劲。三是为106户脱贫户发放化肥8.4吨,进一步落实了“六稳”“六保”任务,扎紧全村群众“粮袋子”。四是举办种养殖培训班,有效提高农户劳动技能,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助推产业振兴。五是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成立花椒加工作坊,为该村农户提供烘干作业,延长花椒销售期限和产业链,提升花椒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户增收增产。六是积极推动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争取平整土地项目,对该村960亩耕地、未利用地进行了土地平整,提高了农田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夯实了粮食安全基础,为下一步发展农业提供重要保障。七是定期走访核查脱贫户产业状况,积极鼓励脱贫户发展相关产业,依据地方帮扶政策,为全村脱贫户争取地方政府产业补助46.47万元,极大地调动了帮扶户的积极性。
多举措帮助脱贫户销售滞销农副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联系客商、帮扶单位采购等方式,先后销售鸡蛋、花椒、苹果、粮食等农副产品24万元,解决了脱贫户销售难的问题,既将疫情对收入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也使群众收入得到了持续稳定的提高。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扶心扶智扶志,鼓舞士气。一是组织该村脱贫户、致富带头人、村干部赴杨凌农高会参观学习,开阔了该村发展产业的视野。二是召开村民座谈会,加强驻村工作队、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联系,为更好的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奠定了基础。三是在春节前,为特殊困难户、五保户、长期患病村干部等送去慰问品、慰问金等,把省水文中心的关怀送到群众心坎上。四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组织村民党员代表前往淳化县党性体检中心开展“党性体检”主题党日活动,引领党员为乡村振兴助力。
围绕群众工作无小事,小事难事是大事,开展工作。一是面对连阴雨天气,和村干部一起,深入村上重点地区进行防汛隐患排查,对村内滑坡、塌陷的路段积极上报,并及时维修。二是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把省水文中心捐赠的口罩、消毒液、防护服、立式体温计等防疫物资及时送到村委会和村民家中,确保各项防控工作落实落细。三是持续实施点亮工程,为北沿渠村谈村主干道安装20盏太阳能路灯,实现了两村合并所有主干道太阳能路灯的全覆盖。
一是深入群众摸清村情民意,是做好工作的基础。驻村干部上联镇政府,下联村民百姓,落脚点在村,着力点在民,只有身心下沉,摸清情况,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因此,进村后他走家串户,调查研究,同时,对村“两委”班子、党员队伍建设、农民的种养殖、外出务工、生活状况和民风民俗等一系列情况,都摸的一清二楚,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充分了解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工作中出谋划策。
二是心系群众并依靠群众,是做好农村工作的法宝。实践证明,只有把群众当亲人,对他们嘘寒问暖,和群众打成一片,主动融入到群众中去,融入到村“两委”会班子中去,并尽最大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群众和村干部才能把你当亲人。通过了解,感到村“两委”班子是一个干事的班子,团结的班子,只是北沿渠村存在基础设施与经济基础条件较差,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渠道不多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他先后与村干部、党员分别谈话,并召开有关会议,确立北沿渠村五年规划,并积极向省中心领导汇报,争取单位的支持。平时,他还坚持三走访活动,一是常到重点脱贫户家中坐坐,关切他们的生活,力所能及的帮助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防止返贫现象发生;二是常到老党员家里看看,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既体现了对他们的信任,又使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三是常到种养殖户家里去转转,向他们宣讲政府有关的扶持政策,积极想办法解决种养殖上的难题。
三是坚持学习不放松,是解决农村复杂问题的前提。驻村工作,直接面对的是广大农民群众,涉及的政策层面的知识很多,尤其是帮扶政策和乡村振兴工作等方面的政策比较多,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学习乡村振兴的有关补贴政策。二是学习掌握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尤其是有关乡村振兴的有关文件以及“三农”工作的有关知识,用政策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工作。三是学习有关农村的基本知识。学习原来在书本中和生活中不知道的基础建设、土地管理、村级组织建设、信访、安全管理等方面知识。只有将这些知识装在头脑里,才能得心应手的向群众宣传政策,才能在工作中参与党建、民主监督、发展集体经济产业、化解群众矛盾、服务群众,也才能与“两委”会班子形成合力,并在工作中发挥作用。四是学习农村种养殖基本知识。农村是个广阔的大舞台,书本上是学不到的,也没有机会学,只有向群众、向农技专家学习,才能使自己更好的干好农村工作。五是做群众工作要有耐心。在宣传政策中,既要有耐心,还不能急躁。一遍不行,讲二遍、讲五遍,直到群众听明白;在调处矛盾纠纷中,既要动之以情,又要晓之以理。一次解决不了,还要继续去做工作。只有用耐心和感情去打动群众的心,才能化干戈为玉帛。
四、案例点评
在驻村帮扶期间,崔维琪同志坚持以第一书记为纽带,严守纪律,扎实工作,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与村“两委”密切配合,围绕农民持续增收、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发挥党建指导员、政策宣传员、村情民意调查员、矛盾纠纷调解员、脱贫致富帮扶员作用,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激发内生动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多措并举推动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