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每当我走进汉江边上的安康水文站,一次次的变化,让我刮目相看,尤其是将拍摄下来的安康水文站照片带回家里,让情牵安康的父亲看的时候,总是勾起了他不断地回忆与激动,“安康水文变了,安康的水文站变了!”这一切让他老人家不可思议,也让我思绪万千......
父亲是一个老水文,50年代末参加工作,先后在安康的杨家营水文站、关中灞河边的罗李村水文站、延安大理河的绥德水文站、延河边的陕北水文分站、西安的省东水文分站、省水文总站工作,经历了陕西水文的40多年的发展后退休至今仍在牵挂着水文的变化。
1980年的岁末,领导的关怀,组织的照顾,让我子承父业,也走进了水文这个行列,与父亲一起测水取沙,积累资料,感受这特殊的水涨水落,当起了防汛的“哨兵”与“耳目”,走进了与洪水打交道的行业,走进了这个总是让家人操心和牵肠挂肚,一不小心就会被洪水冲走的职业。
1983年8月31日,安康遭受了特大洪水,安康水文站的设施设备被毁,测船被洪水冲到了下游的大桥上搁浅,始终坚守岗位的马世林同志隔离在了江中心的观测房上,他在用菜刀记录洪水涨落的同时,也经历生与死的考验,幸亏,水文人建造的观测房没有被漂浮物和洪水冲走,他最后成功获救。带着清理和查看从洪水中抢出来的水文原始资料的我,有机会去了安康水文站和周边几个水文站,也感受到了他们所经历的危险与惧怕,洪水激流中测水,狂风暴雨中作业,是水文人的天职,也是那个时候的共同特点。随着岁月的流逝,水文在不断的发展,水文人的测水报汛工作也在发生着一次次的变化与飞跃。
水文测验方式在改革,陕南先后陆续建起了缆道测流系统,人们不在用船测流,也很少涉水测流,安康水文站也开始装备缆道,用缆道施测流量、取沙,全省更多的水文站用起了缆道,尤其是安康这样的大站,淘汰了测船,建起了自动水位计、自动缆道测流系统、自动取沙系统,职工坐在观测房里用计算机直观的操作控制着汉江安康水文站的水位、流量、沙样采集,更多的测站职工用手机操控测流系统、查看水位、降雨,各级防汛指挥部门也可以用视频看到水文站监测断面的工作场景,并用多种通讯方式将信息与视频上传到分局、省局及各级防汛指挥部门。危险而繁重的劳动与他们分手告别,再大的风雨他们不用去奔波,再大的风浪他们不再提心吊胆与其拼搏了,而且这种方式正在向全省水文站从南向北逐步推进与普及。
而今,全省157处水文站、115处水位站、74处墒情站、1920处雨量站、2082处水情报汛站都在使用着现代化的测报系统,并逐步取代传统的涉水测流、降水蒸发人工测量,一个步入信息化、半自动化、自动化的陕西水文正在向我们走来,正在向传统水文告别。
坐在安康水文站的操作平台上,举目远望,让我顿生捂今追昔鉴往知来的感慨。安康水文站的变迁,就是我省水文发展的一个缩影,昔日的测船已经找不到影子,只能留在了历史的记忆和史料之中,一个个现代化的水文站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正阔步向前。
责编:程文利 审核:王建军